花と少年#3ーあき《歌姬》〈達利卡〉:我們都有不可告人的祕密



《歌姬》:關於性別

根據あき(Aki)在前摺頁的作者介紹中提到,這是他的第一本漫畫,也許在看完近期畫風華麗的作品《神的樂園》、《神的試練》之後,回來看《歌姬》會感受到畫風略為不同,線條較硬,人物的表情和動作沒那麼自然,背景留白是會讓人意識到的空。但就出道作而言已經十分厲害,這點大概有嘗試過畫漫畫的人能夠認同──維持畫風讓角色長得一致和想出可用的劇情和分鏡,就非常耗費腦力了。

《歌姬》所要探討的,是社會中的性別框架,以及因為性別而產生的制度,是否有鬆動的可能。在漫畫中設定的,國王一定是男性,歌姬一定是女性,而歌姬的能力是為了守護國王而存在的,歌姬的義務就是以歌聲守護國家。即使漫畫中的國家是虛構的,所謂歌姬擁有的能力也是虛構,但我們也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類似的性別框架,比方說:男生就該如何,女生就該如何(避免加重刻板印象,這裡就不明確舉例)。

雖然我們經常認為性別框架無傷大雅,但《歌姬》所展示的即是,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二分法變成難以抗衡的國家制度時,那會衍生出來多少暴力。這裡所說的暴力,並非只是肢體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人被壓迫,不能成為完全的自己,對於人身自由的那種限制。

而這種限縮,經常發生在女性角色身上,《歌姬》中的前任歌姬、瑪麗亞,終其一生沒有離開村子半步。聽起來很耳熟嗎?沒錯,世界上還有許多女性的生活也是如此。也許あき有意無意的在作品中暗示了,當女性掌握權力(女性國王)、產生要改變的自覺(歌姬本身),下一代的女性處境才有鬆動的可能。而更巧的是,我們經常說的「男性也必須加入這場女權運動」,漫畫中的托馬士和凱因也以自己的天賦,在各自的位置上努力。



〈達利卡〉:關於潛意識

雖然あき在後記中提到他原本並不想收錄〈達利卡〉在《歌姬》裡,但我認為這篇非常驚人。為什麼呢?因為他能在短短的篇幅內,設計了類似鏡中鏡的架構,讀者從自己投射到角色,而角色投射到科技發明出的達利卡,而達利卡又可以投射到夢中的迪巴。這樣如同俄羅斯套娃的精巧設計,即使畫風並不如後期華麗,在內容上依然令人玩味。

令人想起弗洛依德的潛意識理論,自我永遠在超我和本我之間平衡。套用到〈達利卡〉中,迪巴是本我,在那扇門後哭喊,達利卡因為必須成為完美的神之子,絕對不可答應迪巴的要求將門打開。當迪巴被視為不必要的、本能的、負面的,人卻無法擺脫,因為迪巴是人性的一部分。即使羅伊受到命令,必須消滅在夢中看見迪巴的達利卡,經過多次的消滅後,他也開始懷疑,迪巴真的是不被需要的嗎?

羅伊悲傷且無奈,為了活下去,服膺於國家和老師的權力。但別忘了,本我在次次的壓抑之下,終有一天會捲土重來。


資料來源:
(1)《歌姬》書封,檢自:http://molepoppy.pixnet.net/blog/post/4853502-%E6%AD%8C%E5%A7%AC-%E3%81%82%E3%81%8D
(2)あき(2007)。歌姬,台灣角川,台灣:台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