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系大師課

20170225
聽說音樂系開放學生旁聽大師課,我就去聽了連續三小時的鋼琴課。

第一次在非正式演出聽到學生用史坦威鋼琴上課。一般練習都是用直立式,平台鋼琴佔的面積很大,也要有大的演奏廳,音響效果比較好。

上課教室挑高又有階梯式座位,一進去就覺得好像到演奏廳了。請到的鋼琴家是Charles Owen,上課內容很有趣,只是旁聽也抄了些有趣的筆記。我覺得好的鋼琴老師會用意象和比喻讓學生了解樂曲想表達的氛圍,聽老師描述他的想像,還有示範如何改進演奏方法,真的長知識了。

聽音樂系的學生先彈一遍曲子,然後老師給建議,分段落練習一下,再彈一次真的感覺非常不同。老師給的建議都有詩意又哲學,學生們常有的問題是找合適的段落呼吸,還有讓樂曲歌唱。

看學生演奏的肢體表達真的可以大略看出性格,四個人中最後上場的澳洲女生很有氣勢,帥氣又有自信。和老師討論也很明顯的有個人見解。老師在最後一段建議的演奏方式,她說這不是她想要的,然後氣勢磅礡的演奏。老師笑說這有點瘋狂但可以啊,反正這曲子是你重新譜的,原本的作曲家也沒什麼人知道(老師在上課之前還查了維基)just have fun!

鋼琴能彈得好是要結合自己對樂曲的理解,還有實際練習手指達到想彈出的音色,就是思考和練習。我以前彈鋼琴都沒在思考,練習也沒認真練……彈不好應該說不意外。

老師反復提到鋼琴曲可以拆作各個聲部,或看作各個樂器,我還真沒這麼想過,雖然知道鋼琴的好處就是一個樂器發揮一個樂團的效果,但沒實際這樣分析曲子!
       
對古典樂和彈鋼琴有興趣的人,我要鄭重推薦中山七里的推理小說《再見,德布西》,專業術語寫得很細緻,心理描寫也很到位。

我這星期二(2/21)去聽了Maurizio Pollini的鋼琴演奏會,曲目有蕭邦和德布西。完全可以理解為何有人會睡著,因為要聽懂古典樂需要平常就下功夫研究。既是純器樂又不是那麼有戲劇張力的曲目,真的很難理解作曲家的意圖。現在的流行音樂都是人聲為主,器樂為輔的形式,有人又有歌詞,基本上文字說明非常足夠,歌手在演唱前還會和觀眾解釋或互動。古典樂全部沒有。我會意識到這點是室友S和我一起去聽,她是第一次去聽古典音樂演奏。開場時燈一暗,她說,為什麼大家突然這麼安靜?

演奏者不會特別說明什麼,聽眾自行體會,對古典樂的推廣非常不利。台灣的兩廳院現在有會前解說,有機會可以去聽聽看,或者愛樂也是不錯的電台。

聽老師從演奏者的角度分析樂曲很有趣,和一般欣賞的分析角度不太一樣。或者說,古典樂的聽眾裡不是大多都有學過樂器,所以從演奏者的角度聽分析才是有效的因為分析會帶到一些樂譜上的術語,不過不靠樂譜的分析,就談情感表達和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兩種我都覺得很有趣。
      
以前覺得學樂理只有參加考試有用到而已,今天聽到熟悉的術語才感激自己有學,至少聽得懂調性和音程的英文。(真的要自己運用來分析曲子還早得很啦)

以古典樂題材的動畫,人物的內心描寫很多,也會詳細說明樂曲,所以推廣效果很好。作者真的是做足功課啊!我的古典樂知識很多是來自動畫(大笑)小時候學鋼琴,老師很少提作曲背景或音樂史,我讀過的只有漫畫版音樂家的一生。各個音樂風格我根本不知道差別在哪,是直到高中音樂課才教到音樂史,鋼琴老師會稍微提,只是重點還是放在演奏上。

       
我的音樂教育究竟發生什麼事了??真心覺得一直學技術上怎麼演奏,不了解曲子背景和作曲者很可惜。畢竟現實是沒有那麼多人可以成為演奏家,就算是當興趣,那也要有分析樂譜的能力,不然看到新譜也不會彈啊(就是我)而且我看不下去寫得很僵硬的樂曲解說,真的是鬼才讀得懂,有興趣也被搞到沒興趣啦!

國樂我真的不清楚,只限於知道宮商角徵羽五音的程度,這麼說來真的超可怕,我聽國樂會很想睡覺,佐證一下聽國樂也需要了解欣賞的方法。

流行音樂通常沒有樂譜這點是不是承繼民謠的傳唱特質?幾百年後就和宋詞一樣,只剩文字沒有曲了呢。好消息是有影片紀錄,或錄音可以還原曲子。有些作曲者會出樂譜。古典樂的好處是以樂譜為基礎,有詳細指示音量和情緒。壞處是很要求照譜彈,演奏者最基本的就是不要彈錯。可以有個人風格,但會被限制在樂曲指示的範圍內做表現。

留言